当前位置: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 经验交流 >> 正文
【央视-焦点访谈】共建新闻人的摇篮
发布人:马星宇  发布日期:2015-11-03  浏览次数:

    新闻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必然需要,是社会繁荣稳定的坚固基石。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国内高校的新闻院系,都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9月11日下午15:30,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里,能容纳两百多人的蔡冠深报告厅座无虚席。上海报业集团总经理高韵斐,正在跟学生们探讨目前业界最热的话题——移动互联时代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每周四下午,是固定的传媒前沿讲座时间。开课5年多,已经有多位活跃在业界、学界的知名记者、媒体人来到学院。他们带来传媒业最新的动态、技术、理念,也带来多年的经验和思考。

  能够每周都邀请到知名媒体人和学者,与新闻学院的学生面对面交流,这得益于13年前复旦大学开始的部校共建的尝试。2001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上海市委宣传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还有上海各大传媒集团。

  这不仅是管理层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共建机制,为新闻传播的学界和业界铺设了一条通往彼此的路。这条路让媒体走进了新闻学院,也让学院更加靠近新闻传播第一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在文汇报挂职担任国内部副主任。写时评、开专栏,这些一线实战经历,是他最渴望与学生分享的。

  共建之后,复旦大学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巩固了在新闻媒体的实习基地。在采访过程中,学生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和其他新闻学院的学生相比,正规的实习机会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驻上海分社,都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签约实习基地。这为每个本科生至少半年的实习,和专业硕士学生一年的从业培训敞开了大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黄瑚表示,这在没有部校共建之前是做不到的。这得到了市委宣传部支持、各媒介的支持,很多记者都为学生的培养付出了许多心血。

  平台权威,目标明确,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有机会在《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文章。收获还远不止这些,一位学生表示,更多理解了什么是新闻理想。

  丰富的实践经验正学生们应对严峻就业环境的法宝。即便是在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依然保持在100%。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表示:“共建的问题,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仔细想一想,就是一种人才培养向前的延伸。只有理论联系实际,跟新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更好的新闻人才。”

  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复旦大学依托部校共建机制培养新闻人才的做法。目前,已经有北京、吉林、湖北、江苏等24个省、区、市党委宣传部与高校签署了共建新闻学院的协议。近一年的时间,各地共建新闻学院已经初见成效。无论是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硬件设施配套,还是实习基地的建立,都为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动力。

  高校新闻学院是新闻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新闻教育是新闻队伍建设的基础。部校共建,发挥业界学界各自优势,为携手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新闻人才、为促进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闯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