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与现代传播”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4月16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安徽师范大学社科联、华夏传播研究会主办,《学术界》杂志社、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承办的“华夏文明与现代传播”高峰论坛在我院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广州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等近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陆林教授、校社科联秘书长、科研处处长徐彬教授及学院60多位师生代表参加此次论坛,本次论坛开幕式由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执行院长、人事处处长杨柏岭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上,杨柏岭教授逐一介绍了参加此次会议的嘉宾,对莅临本次学术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林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历程。陆林表示,这次论坛以华夏文明与现代传播为主题,围绕中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海外传播等专题开展开放式、交互式研讨交流,对弘扬中华文明、促进学科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赵振祥教授代表新闻史学会致辞,对安徽师范大学及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为本次学术论坛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表示,在新闻传播学界,我们新闻传播学者不但要研究新闻传播,也要研究文化传播,要深刻认识新闻传播和文化传播的意义,同时要负起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的责任。承办方代表《学术界》杂志社社长马立钊在开幕式上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形成中国话语,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校社科联代表、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徐彬教授在开幕式中提到希望借此机会将我们的安徽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中的位置以及安徽文化的贡献传播出去,争取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目光关注到安徽文化上来,了解安徽文化,建设安徽文明。

主题演讲上半场有8位嘉宾发言:厦门理工学院赵振祥教授围绕时尚传播探讨了时尚体育与文化传播;厦门大学谢清果在中西文明比较视角下阐述了华夏传播学构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栾轶玫教授以城市形象为切入点谈了华夏文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白文刚教授阐释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对苏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及其理论启示;郑州大学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张兵娟教授以轩辕黄帝祭拜仪式为中心考察了华夏文明历史符号传播与当代认;东北师大传媒科学学院史册教授以东北地方戏曲为切口阐述了媒介传播;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吕鹏研究员同样以戏曲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短视频/直播、数字劳动与线上爱好共同体;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朱晓凯教授基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考察毛泽东与中共党史传播。下半场有7位专家做主旨演讲:分别是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施旭教授探索动荡世界下的中国话语体系特征及全球战略;南京大学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潘祥辉教授以水为切入点,讨论中国古代的治水实践与沟通思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云泽教授阐释甲骨文媒介功能的分野与“道” “儒”传统的形成;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徐敬宏教授考察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故事策略与情节;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爱凤教授以索契冬奥会和北京冬奥会考察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问题;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天根教授探讨了《解放日报》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政党文化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红教授以鬼谷子为研究对象考察修辞博弈论。下午,围绕“华夏文明与文化自信”“华夏文明与文化创新”两个话题进行了分组报告,与会的近30位学者代表围绕两个话题,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会场上代表们就共同关心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会上气氛活跃,会议评议人也对大家的学术成果做出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论坛闭幕式由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副院长秦枫教授主持,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教授进行论坛学术总结发言:既有探讨华夏文明传播理论的媒介形态、传播理论、传播路径以及效果研究,也有探讨研究数字化时代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记忆等,但却英雄所见略同。通过论坛的研讨,促进了交流,统一了思想,对于华夏文化传播研究会及其以往和现在以及未来我们要做的许多事情达成了共识,以中华文化立场、全球传播视野为理念,联合海内外有志于中华文化传播的学者和各界的朋友,这样形成的一个专业性的学术共同体,对综合文化传播加以共同的助力和推进。

本次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安徽师范大学社科联、华夏传播研究会主办,《学术界》杂志社、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承办,同时,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协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传播学的理论渊源、观念范畴、理论范式,以及华夏区域文明传播、艺术文明与媒介科技、“四史”文化传播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传播学派,为我校新闻传播学科打造特色发展规划、增强学科建设起到很好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图/文 吴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