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观察改革开放40年】赴淮安实践团队启动“走乡村看振兴”系列报道

       金湖是一个美丽的苏北水乡,坐落在美丽的淮河入江水道南岸,境内由白马湖、宝应湖和高邮湖三面环抱,河网密布,田园方整,为农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农业发展方面,金湖是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国家放心粮油示范基地,农业“三品”生产面积占比全省领先。7月18日,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赴淮安改革开放40周年青年观察实践团队在仅金湖县启动“走乡村 看振兴”系列报道。

 

       情系荷都,开启调研乡村振兴发展第一站。7月18日上午,实践队员走进吕良镇三园农庄,经过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到达了位于农庄内部的办公大楼,见到了三园农庄的创始人——郝又震。经过简单的交流以后,实践队员在郝又震的介绍中了农庄的基本情况,并了解到重点农业产物的相关内容。关于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郝又震解释道:“农庄生态建设近几年颇有成效,以前这一片都是荒芜的土地,经过几年的开发整治,这里不仅形成生态水果蔬菜的出品,还打造了一片色彩分层的花海,促成了休闲旅游的规模化经营”。对于经济和生态两者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郝又震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两者不是冲突,在生态建设的稳步发展中经济效益自然而然的也就提高了。当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农庄在近两年也开始参与了优质大米评选等官方认证项目来扩大影响力,并建立科普教育基地来带动游客。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室内采访,组员们对三园农庄的认识也变得细致化和立体化,和冷冰冰的文字介绍不同,话语传达了农庄的故事,也让农庄的发展历程变得生动。

    水文化作为金湖的魂,水利建设则是支撑这个魂的支柱。农业发展需要水利,生态宜居需要水利,乡风文明也需要水利。在金湖推进乡村振兴的方针下,水利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剂。下午三点,实践队员前往老年大学,采访被称为“水利活字典”的王作礼老先生。

    王作礼在水利建设工作岗位坚守37载,他向实践队员讲述了解改革开放前后金湖水利发展的巨大变化。金湖水利建设之初却并不顺利,以前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对河水的监控基本全部依靠人力,加之建设经费不足,水利建设工作举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工程发生巨大变迁。通过进一步采访,实践队员了解到水利建设的三重变化。一是施工实现全面机械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程质量,过去十年九发的的旱涝灾害得到有效缓解。其次,水利建设科学化水平得到突破,河湖水的水位、水质等情况实现自动管理、实时监控。最后是当前水利工程系统建设完备后,金湖县重点推进“水利+”模式,助力金湖县乡村振兴。在“水利+生态”模式中,金湖县致力打造水美乡村,现已建成7个水美乡村,后期会进一步开展此项工作;荷花荡作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已成为金湖“水利+旅游”模式下的典型代表;此外,“水利+环保”模式鼓励污水处理循环利用,“水利+文化”模式则将建造博物馆、展览馆纳入项目开展工作。

    王作礼说:“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金湖水利工程的发展最大受益者是广大老百姓,水利工程的建设大幅度降低金湖洪灾、涝灾、旱灾的发生几率,大大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造福万家。

 

     据悉,赴淮安“聚焦中小企业”青年观察家实践团队将在15天的时间 内,完成对金湖县乡村振兴专题的采访报道,用文字和镜头展现改革开放下金湖的基层发展,讲述金湖历史沉淀下的故事。经过调研,团队将寻找乡村振兴背后的“奥秘”,这片泥泞下的温情与思考,也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慢慢流露。(文/陈丹 曹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