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初,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赴黄山“寻迹红色记忆”实践服务团队以“弘扬红色旋律·践行青年使命”为主题,开展传媒素养普及培训班、采访先进党员、对黄山市进行旅行视频拍摄、微电影等为期十天左右的实践内容。
7月14日,支教组和采访组返回学校,而旅拍组因为工作量较大,向后延期几天,依然留在黄山继续旅行拍摄工作。实践团队旅拍组此行肩负两项任务:微电影拍摄和旅拍工作。微电影已经接近尾声,而旅拍的取景却未完成。队员们要克服时间紧且任务重的困难,所以只能延期,以保证旅拍的质量。
寻找社会温度,关爱少年成长
微电影名为《折·梦》,是关于青少年成长的励志故事。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也常常会出现笑场和表情不到位等情况,虽然没有拍摄经验,但大家都十分努力。演员不够,队员们就临时客串角色,副队长王芳芳就扮演过医院护士一角。除了队员们自己的努力,徽州区民众的帮助也是微电影拍摄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在拍摄医院里的戏份时,医生由专业医生配合演出,整个医务组为拍摄组提供护士服、病服等工具以及拍摄所需各种场地,给予了拍摄组极大的支持。
队员们努力拍摄,他们相信付出便会有回报。拍摄间隙,团队指导老师陈德洋也来到拍摄现场跟进旅拍组拍摄情况,团区委的纪良丽副书记也带着鲜花和水果篮慰问队员们以及各位演员。虽然拍摄这几天连日高温,但拍摄组的队员们也都耐着酷暑,坚持作业。时间紧张,他们就讨论剧本至深夜,即使再辛苦,也始终坚持着。
微电影讲述的是小男孩和社工之间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小男孩患了脑癌,在接受了手术之后,情绪却日渐低落,后来,在一位社工的细心照顾下,小男孩逐渐变得积极乐观并且恢复了健康。微电影的选材取自于一个真实而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主题是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励志故事,同时也体现了黄山的社会温度。
旅游览景拍摄,溯寻徽州记忆
在灵山村取景时,拍摄组记录了当地居民的编竹艺术,拍摄了当地的古道。古道临泉而建,两位主人公也分别在此处游览。居民们生活与自然风光息息相关,因而观察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拍摄内容的一部分。他们对拍摄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也积极配合拍摄。除此之外,灵山村的岩石、竹海也是旅拍组的选题。在此之前,旅拍组的队员们分别去了呈坎县、唐模景区、潜口民宅、丰乐湖、西溪南古村落、灵山等地进行踩点,经过前期准备,队员们已经大致确定了拍摄对象。
对于拍摄质量,队员们也有较多的要求,在选景地点、画面要求、拍摄角度方面,他们都有较高的标准。为了选择地点,他们在拍摄几天前就出去踩点,提前设定拍摄路线,确定拍摄场景,目的在于呈现给观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在灵山村拍摄时,为追求意境的唯美清新,女主人公一遍遍地走过石桥,直到录影呈现与主题契合的画面,她才停下来,虽然发丝已被汗水浸湿。
旅拍组除了微电影的制作,同时也肩负着旅行拍摄的任务。旅拍的主题是以游客的视角观览黄山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其主线是游览相似风景的男女主人公匆匆相遇而后擦肩而过,透露着清新的风格。取景多为黄山较具特色的景点,在这些自然景色中也存留了当地民众的身影,展现了徽州人文风韵。
酷暑高温作业,实践历练坚持
虽然今年黄山总体上雨水较多,但在旅拍过程中,队员们多顶着炎炎烈日、忍耐着酷暑高温,在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候也坚持拍摄。汗水浸湿头发,后背衣襟湿透,队员们依旧持稳相机,让画面留下高质量的影像。或许他们觉得拍摄的成功才是安慰他们的唯一的清凉,即使多走些路,多晒些阳光,多流些汗水,他们也坚持要找到绝佳的拍摄地点和角度。
“我经常和队员们讨论拍摄到夜里两点。”副队长王芳芳说。熬夜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已是家常便饭。虽然是女生,但作为旅拍组的管事,又作为团队副队长,她还是坚持了下来。“为了让自己的体力跟得上,我就每日三餐都会多吃点。”旅拍组男生居多,她就当自己是女汉子,许多事都亲力亲为。“我现在吃饭速度也练快了。”她说。为了适应团队工作,她也在一点点改变自己的习惯。
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暑期不仅锻炼了他们专业的实践技能,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体力。旅拍组有很多器材,队员们在室外高温的情况下,同时也要背着器材。但是在行走的路上,他们依然保持着热情的态度,一路上欢声笑语,丝毫未闻抱怨的声音。旅拍组的工作过程也体现了整个团队积极乐观严谨的精神风貌。
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旅拍组的足迹几乎遍布了黄山的名胜奇景,地图上虽然勾画着他们行走的路线,但是路途的风景与感受只有他们自己深知其味。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心血汗水都是他们脚踏实地留下的成长的痕迹。他们为微电影和旅拍所做的努力将会体现在影响的品质上,这些作品既是实践活动的成果,同时也是用于参赛的拍摄作品。
旅拍组的成员还坚持在自己的阵地上,他们将继续旅行拍摄工作。经过实践的历练,他们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锻炼了体力技能、提升了精神意志。暑期实践将会真正成为他们增知识、长才干、提升技能的舞台,或许多年以后没有人会记得这些年轻的身影,可是他们的人生中会永远存留这些记忆里的画面和流过的汗水。(文图/“寻迹红色记忆”赴黄山实践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