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胡翼青教授应bat365官网登录入口邀请在外国语学院多功能厅做“编辑部的故事:当代新闻媒体的知识生产”专题交流讲座。讲座由副院长沈正赋教授主持,各专业老师及数百名研究生、本科生共同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胡翼青教授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角提出“新闻是有立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伪命题”的观点。他以勒温的把关人理念、怀特的新闻把关人研究和布立德的潜网理论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在媒体单位的实习、实践经验,分析了新闻编辑部内复杂的“把关”环节以及无处不在的“规则”与“潜规则”,得出了“新闻的生产过程并非教科书式的理想化生产过程”,编辑部内无形的“网”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
既然新闻生产社会学认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伪命题,那么新闻报道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胡翼青教授从新闻媒体的风格定位、新闻报道的主体价值取向、主流意识形态、广告客户、对受众的想象等方面做出了理论分析和案例解读。他认为,新闻是一个生产过程,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在这个场域中胜出的意识形态左右了叙事的方针。他从新闻生产社会学角度给出的新闻报道的定义为“报道是胜出的意识形态的自我呈现”。
新闻业务实践一贯强调新闻的专业主义,胡翼青教授连续抛出了几个疑问,何为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真能实现吗?新闻能够做到客观吗?他指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都是意识形态的捍卫者,新闻扮演者“服务生”的角色,并非真正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知识生产的博弈中并没有胜算。
讲座结束后,胡翼青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互动,讨论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新闻专业主义等问题,并为精彩提问者送出了他主编的新书《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胡翼青教授在讲座中对问题深刻独到的解读和生动幽默的话语风格,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胡翼青,南京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新闻传播思想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目前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为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传播社会学和传播心理学,著有《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文/朱思良 图/符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