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晚,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信茹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题为“媒介人类学视野中的网络生活”的线上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属于我院国情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之一。孙信茹教授用隽永的语言和前沿的案例介绍了在媒介人类学理论视野和取向下研究的四个话题:媒介人类学研究中的故事讲述、从记录到阐释:故事的抽象化、媒介人类学中的网络生活以及技术嵌入日常生活。讲座由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副院长马梅主持,相关院校老师和我院师生共计两百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孙信茹教授首先以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的巴厘岛研究故事为起点拉开了讲座序幕。在梳理了格尔兹的调研经历后,她认为媒介人类学的研究恰恰是在探究那些人们围绕媒介所展开的实践活动。随后,孙教授在第一章节《媒介人类学研究中的故事讲述》中分别回顾了自己亲身所做过的三个研究:普米族微信群的互动与观察、迷你四驱车QQ群的民族志考察和白族村落的微信对歌考察,以此来阐释她开展媒介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同时,孙教授还提到:“在互联网文化研究方法上寻求‘回归到日常生活’的路径。”
随着讲座的进一步深入,孙教授又详细地介绍了第二章节《从记录到阐释:故事的抽象化》和第三章节《媒介人类学中的网络生活》。在第二章节里她指出:“民族志既是一个研究文本,更是一个研究过程。”孙信茹从“民族志和田野作业”“理论预设”“田野笔记”三方面剖析了在进行民族志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实践的步骤和范式。其次,在第三章节中孙信茹强调若要在网络生活中更好地开展媒介人类学研究,则要把握三个“理解”:理解媒介人类学、理解互联网和理解技术。在列举完“‘Cyworld’韩国”和“巴西女孩桑德拉”的案例后她表明:“从人类学家的角度看,或许并不存在一个叫做脸书的东西,只有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发展出来的特定的使用风格。”
最后,孙教授还着重讲述了第四章节《技术嵌入日常生活》,她认为:“我们对媒介的分析不能仅仅只是局限在技术本身,而是要探索一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技术开创了新的“弹性生活”,孙信茹表示:“将技术本身放回到社会与生活的脉络之中,可以更深入去理解技术被使用的逻辑和方式。”
在交流和互动的环节中,孙信茹教授针对师生的提问归为了两类问题,一类为具体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讨论,一类为民族志考察中的社会伦理道德。她强调:“在进行研究过程中,应先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再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整个线上氛围十分浓厚,提问环节持续了20分钟。
讲座结束之余,副院长马梅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孙信茹教授今天带来的精彩纷呈的学术分享表示了衷心感谢。此次讲座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同学们对“媒介人类学”的视野理解,也使同学们感悟到了:对媒介人类学研究者而言,每个人都是最珍贵的宝藏。(文/吴岳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