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重走行知路】张桂女:红色精神永传承

本网讯(文/高瑶  图/陈淑洁 余国乾)夏日道旁花相续,风回小院鱼竞跃。烈日高悬,安徽省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的空气却一反常态,分子里都浸透着微润。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候,72岁的张桂女挎着菜篮从菜地里回来,她穿过灰色的水泥石拱门,将菜篮放在自家的方形鱼池边,绕过静卧午睡的黄狗,来到摆放着党旗和毛主席雕塑的堂屋里。

张桂女坐在长板凳上,背后是红色的党旗,72岁的她眼睛里散发着坚定有力又饱含慈爱的光,来讲述横跨一个世纪的几代人的故事。

“红军会雨后见彩虹”

“三年游击战争开始的时候,我们家就已经在为革命做贡献了。”1935年,张桂女的爷爷张志流、大伯伯张仲云和二伯伯张仲宏先后报名参加红军。张志流担任休婺中心区委秘书,掌握很多文件机密。1937年,张志流不幸被捕。“要死就一个人死,我一个字也不会泄露”,这是张志流坚贞不屈的气节,直至最后牺牲。大伯伯张仲云29岁时因行军途中大雪封山,因帮助队友探路不幸陷入危险,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二伯伯张仲宏1941年9月被捕,顽强抵抗最终被敌杀害,牺牲于休宁县汪村镇小连口,时年26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我们家是一门三忠烈,那是光荣的。”张桂女如是说道,“因为打仗,我的爷爷牺牲了,但是我奶奶她不哭,很坚强,只在心里流泪。”奶奶坚韧不拔的意志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张桂女对未来的生活态度。“我要化悲痛为力量,我要坚持到底,再吃苦、再受累、再受风霜,总会雨后见彩虹,我就要看见革命的最后一天。“正是这样一个英雄家庭,唱出了时代的赞歌,走出了不朽的道路。

“作为红军后代要好好干”

精神的传递不惧时间跨度,无畏空间距离。思想的山永远没有高峰,攀登的路要靠实践丈量。“待人要真诚,心态要平和,要不怕苦累,要敢于奉献。“张桂女看向门外,手心向上微微一抬手,笑得随和恬静,“就好好干。”短短四字,她将其揉碎融进了自己的一生。

一双粉色缎面绣小花的布鞋,长度不及手掌,侧面钉着嵌合式鞋扣,这是张桂女一针一线耗时两天精心制作得到的成果。在她的家中,摆放着五六双这样的儿童布鞋,“我是要把这些送给刚有小孩的人家,穿上不容易掉。”她无时无刻的挂念,不求回报的付出,奉献了自己,用真诚打动了更多人。

“邻居好,赛金宝”,环境和睦是群居生活的第一步。村庄里家家户户挨在一起,前门对后院,生活联系紧密,随之而来的矛盾冲突也就不少。张桂女秉持着“以和为贵”的心态,鲜少与人起冲突,凡事让三分,退一步海阔天空。遇见别人争吵,她主动前去调和,积极促进邻里街坊良好关系的建立,推动村庄的和谐发展。“富菜地不如穷邻居,菜地我可以不要,邻居关系得搞好。”

世事如苍狗,生命终衰老,但在无形中,红色精神始终激励着张桂女不断前行、不断努力、不断传承。

“我想看到后人好上加好“

继先辈之后,后人踏上新的征程,责任重大,使命艰巨。红色精神一直是张桂女教育子女的家风家训,是家庭的精神依托。张桂女两手交叠放在身前,气音带笑,语气里是藏不住的骄傲:“我经常跟孩子们讲红色精神,教育他们怎样为人处世。我们家子孙都是有素质、乐于奉献、对人真诚的人,孙子孙女还全部都是团员嘞。“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红色精神贯穿了张桂女家整整五代人,不仅如此,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来学习红色精神、感悟红色精神、践行红色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

少年的肩上有清风明月和国家担当,要挑起时代的脊梁。但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从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张桂女告诉我们:“聚在一起加油干,红色精神永传承。”